禁忌书屋 - 经典小说 - 师尊莫怪在线阅读 - 给读者。

给读者。

    

给读者。



    终于结束了。

    最近太忙,其实很多都已经写好,先说一说涉及的内容吧。

    本文的主角是褚绥和应芜。其实也代表着两种思想的对立,整篇文章基本都是基于儒释道思想来写的,当然也都是浮于表面的。

    1.故事框架。

    先聊聊整个故事的框架吧,之所以这样跳跃,就是因为应芜本身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人,她的记忆是破碎的,为了减少理解难度和写作难度,我也没写“记忆是不可靠的”,所以应芜的记忆一般都是确实发生的事。全文已经结束,所以大家应该也明白,记忆停留在情窦初开的应芜苏醒在灭世后的现实,故事的起点其实就是应芜情欲的出现,个人认为情欲本身就是一种有私,所以取这个节点也是应芜走向这种结局的原因,就是“私”。之后的设计基本就是回忆与现实的穿插,应芜的惊慌主要是来源于记忆与现实的不对等,一般意识流的作品在看完整个故事就会豁然开朗,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毕竟只有一个视角,通读下来应该还能理解。

    2.思想方面。

    然后就是思想的对立导致的矛盾。

    褚绥本身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上善若水,所以他是水龙,他的性格也是基于上善若水来设计的,包容万物、不争不抢、从容不迫。关于生死的态度,像褚绥、苍列都是认同“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走向死,死是生的开端)”、“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生如浮萍,死后安然)”,是典型的道家生死观。除此以外,褚绥的世界观主要是基于“泛爱万物,天地一体”来的。

    而儒家的代表主要是少昊所建立的帝王体系,儒家当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不过这里我只取了其作为统治工具的能力,儒更倾向于大济苍生,在文中主要起到了思想教化的作用,之所以这么设计主要是因为道教的神仙体系应该也受了不少儒家思想的影响,如果按照老庄的自在逍遥齐物论的想法,仙家应该不是现在很多影视文学所呈现的样子,动不动就绝情断爱伦理纲常,我一直不理解很多师徒恋弄得那样罪大恶极恨不得必须将犯错的处死,也不至于那样吧?当然这都是很肤浅的东西,我写的跟哲学一点边都不沾。

    然后是佛教的思想,这个主要是利用了佛教的“四劫”,贴个百度的解释“四劫,佛教中指成劫、住劫、坏劫、空劫”,我个人简单的理解就是世界的诞生发展灾祸毁灭的轮回,也就是褚绥时代→少昊时代→应芜时代的循环,“轮回”“劫难”也是文中多次提到的,主要还是佛教的概念。

    然后就是应芜所代表的理念了。

    她是很“西化”的…应芜就是那种很狂热的“环保主义”分子,当然这里的环保不是普世意义的,只是调侃(雾),怎么定义应芜呢?一个边缘人、局外人、理想主义者、虚无主义者…或者一个反抗命运的“斗士”?一个推石的西西弗斯?后面再说吧。

    3.本文主要意象。

    主要是水。

    上面也说过,上善若水,水拥有不争不抢包容万物的概念,是“善”也就是“好”的代表,所以褚绥是从水中诞生的,当然文中的水也有澄澈干净单纯的意思,这是褚绥代表的水。

    水还是生命之源,在文中褚绥就代表了生命的源头,所谓的舍去圣体其实就是河流湖泊对人类的贡献,虽然我也调侃这篇小说是披着仙侠外衣的环保主义作品,但确实如此,水如果有感情,他们愿意这样被人类污染吗?其实水不在乎,在乎的是人,因为哪怕水里面都是核污染,水也不会消失,但是人会。

    其实我对水也是情有独钟,我很喜欢海,但是海与水的概念并不相同,海其实是一种很西化的意象,代表着自由、冒险、未知的挑战,像《以身试爱》中的海中岛,《我的小狗》里面的海洋鲸鱼,其实都有自由与理想的含义。

    褚绥是水,同样也是理想的化身。

    褚绥的死,并不只是死亡,其实代表着理想的破灭。

    如果说从文学批评角度,褚绥是理想核心,那应芜就是他的对立面(洵枫是应芜的邪恶化版本),而苍列是他软弱的体现,少昊则是他强硬的一面,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因为褚绥是绝对的主角,但是这篇文章大概就是这么设计(参考堂吉诃德),一个分裂的矛盾的理想的全貌,好像各种思想在吵架,但是将其解释为褚绥的自我矛盾好像也不是不行。

    4.聊聊应芜。

    说到思想吵架,就得解释一下应芜的行为动机。

    她的动机开端并不是因为避世厌世,而是因为痛苦。她始终都是矛盾的,之所以有水灵根,是因为褚绥帮了她,她受其影响才会如此。但她本身是火鸟,刚一出生就浸没在海水带来的疼痛里,所以生而痛苦才是这一切的发端,因为她察觉到了痛苦,感受到了失落,才会对世界失望,选择回避自己的命运。

    然后就是对命运的反抗。文中多次说到她的命就是“救世主”,我有时在看影视文学时也会想,如果这个救世主主角放弃了救世故事会怎么发展?譬如《哈利波特》里哈利被伏地魔影响,或者童年被欺负得性格扭曲,故事会怎么样?之所以这么想还是觉得哈利背负了太多,年幼的救世主,十几岁的年龄就经历了亲人友人死亡,还必须打倒一个人人惧怕的大魔王,他该多坚强才能成为英雄啊。在我的小说里,一个不那么伟光正的应芜诞生了,一开始她还是很天真,很乐天的孩子,但是自从她入世之后,她多了烦恼,失去了以往的快乐。我始终觉得性格决定命运,而应芜无法真正爱人,就是造成她悲剧的主要原因——她没办法顺应自己的命。

    不顺应命运就会过得悲惨,应芜确实反抗了,不仅反抗了,还利用本该用在救世的力量毁灭了世界,写得时候是觉得很畅快的,很有报复的快感。但实际上,这个世界并没有亏欠应芜。应芜的“恨”也有些一厢情愿。

    这就不得不说说“恨”的根源了,表面上是为褚绥感到不公,实际上是“理想被玷污的愤怒”,而这种“玷污”在现实中也是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事。

    譬如友情的改变(甚至不是变质)、人与人之间的利用与压制、对名利的追逐、死亡与分别、夫妻之间情感的丧失、期望的落空等等等等。

    其他人就觉得很普通,包括褚绥也适应了这样的社会,但是应芜不适应。她总是不适应这个世界,之前是逃避,但是自从她爱上了褚绥,她又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对对抗这种普通,而她反抗的形式又是这个世界的法则所不能容纳的。她的想法注定让她成为一个局外人,和这个世界的主流想法相悖,却又因为爱慕褚绥、尊重他的道义而感到痛苦。简单来说,应芜并不是一个英雄,因为她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决定毁灭自己的生活来复燃理想之光。

    5.聊聊写作动机。

    这就不得不回到写作目的上来了,其实以身试爱、我的小狗和这篇小说,在我看来是一种社会实验式文章,简单地记录了我对人类社会的看法。以身试爱很粗糙,那时候还没有什么想法,所以它的核心是“究竟什么才是自由”,我的小狗就相对成熟一点,利用乌托邦来传达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也就是“乐园”,之所以有两个乐园,也是因为对人类社会的不信任,我特别理解有些读者看了之后觉得不解,薇薇为什么离开了高科技的人类社会,去了狼族的领地,这部分读者肯定和我没有同样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对人类社会的失望”,因为人总是在中伤人,或者说,是一种“他人即地狱”的体现。人总是想从他人那里找到完美的自我,可他人的回应却永远有偏差,人生的痛苦多数都是来源于此。所以我觉得只要没有人了就不会痛苦了。

    我写这些小说被我戏称为垃圾情绪的倾倒,我之所以写这些东西,都是因为失去理想后成了一个无信仰的、向虚无主义滑坡的堕落者,在社会上的行为和思想的割裂一度让我陷入了痛苦之中。我的小狗之所以有个光明的结局,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童话,但诚实地说,一个需要写童话来安慰自己的成年人该有多可怜?我写的小说,那些“互相救赎”的爱情故事是给喜欢看言情故事的读者看的,而有些觉得看了之后觉得悲伤难受的读者可能接触到了我的一些负能量情绪,让我意外的是,有一位读者还私信告诉我,我的故事缓解了她的抑郁症,让我十分惭愧。因为这也是我的自我安慰,我的人生用一个不恰当的形容就是“自杀之后摔断了腿但是没死”的状态,所以这个故事充满了虚无感,包括那个戛然而止的结尾,因为一开始我就写了“我好像做了个梦”当做结局,因为痛苦并不是梦,唯有遗忘和放下才能治愈。这篇故事主要是想着褚绥死时他溃烂的尸体来写的,写时一直在落泪,因为没有人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理想腐烂而不崩溃。非要说受什么影响,很多作家写作时会在后记前言说一说自己受谁谁影响,我大概就是受三岛的影响吧?《丰饶之海》系列在我看来是能媲美《雪国》的作品,而这本书在某一部分就是我拙劣的《天人五衰》。

    可能说到这也没说两个人的感情,我其实一直觉得感情是表现形式,大家看到什么就怎么解读就行。

    应芜的矛盾是一种“个人主义泛滥后却不知何去何从”的体现,她的不断纠结是她在尝试适应这个世界,可这些都在褚绥死后消失了。好像是“娜拉出走之后该怎么办”的变体,当一个人过度接触自由、人可以做自己的想法时,他就会对自我有过多期待,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当他长大,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后,想要融入集体主义,受集体的保护时,他已经再也不能成功融入进去了。适应社会失败后,人的异化,成为甲虫,在这里并不受人关注,人总是承担过多的痛苦,却只能装作和普通人一样,但普通该有多难?或许从一开始就该顺应命运,或者从一开始就不该读书。

    一些胡言乱语,这个故事就写到这里,我知道大家来看小说不是来听说教的,但如果有疑惑就看看这个后记。至于结局,褚绥活了下来,放过了阿芜,也放过了自己。